废铁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废铁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中国科大现象启示学术不设禁区宽容quot异想天开quot

发布时间:2021-01-08 20:18:36 阅读: 来源:废铁厂家

编者按:科技是国之利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强调抓好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我国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自1958年创建以来勇于超越、科教报国,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探索。新世纪以来,在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效,被誉为“中国科大现象”。

是什么动力,推动中国科大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是什么精神,支撑中国科大人不断自我超越?近期,新华社记者来到中国科大,解剖样本,探寻答案。

她,低调,对大众而言并非声名远扬,静静坐落于中部地区一座并不十分发达的城市;

她,务实,在科教领域却是举足轻重,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我国前沿科技创新的重镇。

她,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近中华而后首推中科大。”中国科大在中国一流高校中成立时间最短,至今不到60年,但她却是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果数最多的高校;

她办学规模很小,在诸多高校扩招的背景下,1860是招生“恒数”,但每1000名本科毕业生就产生1名院士、700多名硕士博士,比例居全国高校之首,量子通信、高温超导、智能语音等一批尖端科技成果跻身世界一流方阵……

为什么是科大?

科大之问,既是在当今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背景下对科技创新理念的再认识,也蕴藏着人们对如何去创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所发出的追问。

为国立学――大学之大,不在大楼大校,在于大师大志

80后的青年科学家陆朝阳,手机里至今保存着老师潘建伟发来的一条短信。

2009年的一天,潘建伟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参观完“复兴之路”主题展后,给大洋彼岸的学生们分别发去短信:“希望努力学习,早日归来,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陆朝阳与老师潘建伟有一个“心灵契约”,老师推荐他去英国剑桥大学学习量子技术,他承诺学成回国效力,把最新理论和方法带回来。

此前,2008年潘建伟和他在德国的团队整体回归中国科大。他那些分赴海外学习的弟子,也以极高的“归巢率”陆续回国。如今,潘建伟和陆朝阳等不负约定,他们的团队不仅实现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升空,而且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科研成果近年来屡获国际“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

简单的君子之约,赤诚的爱国之心,这样的决定一如59年前中国科大的那些创建者们。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把红旗高举起来,插上科学的高峰……又红又专,理实交融”――绿荫环抱的科大郭沫若广场上,镌刻在校风纪念碑上的这段校歌,无声讲述着科大诞生的使命。

创办于1958年9月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时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初衷是为研制“两弹一星”培养尖端科技人才。首任校长郭沫若起草的校歌《永恒的东风》中的“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凝聚成了科大精神。

“回想自己的一生,经历许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国繁荣昌盛、科学发达……”走进科大量子工程中心一楼大厅,赵忠尧先生的话被铭刻在醒目位置。

赵忠尧,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著名物理学家。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从事核反应和加速器研究的他立即回国,尽管途中在日本被扣留达数月之久,甚至遭遇生命威胁,最终冲破阻挠回到祖国。靠着从国外拆散带回的加速器部件和实验器材起步,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奠定了中国原子核能事业的基础。

“没有这些先辈,我们在世界上就没有尊严。我希望团队成员每天走进实验室时都能看到这段话,铭记科大创建者的精神,记住为国服务的使命。”目前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潘建伟如是说。

红色无疑是中国科大的底色。翻开科大校史,就是一部为国立学的报国史――

在科大首届毕业生报告会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曾这样说:外交和科学两个行当,你们是我的后台,后台硬了,跟人家打交道才不会被轻视。

为了强国使命,建校之初的中国科大13个系41个专业都是围绕“两弹一星”的国家战略目标,原子核物理、原子核工程、放射化学……一批学贯中西的爱国科学家站到了科大讲台上;一批批科大毕业生被派到西部从事核武器和导弹研究,干的是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他们绝大多数却是默默无闻为国家、民族奉献一辈子。

杨承宗,中国科大放射与辐射化学系原主任,在法国居里实验室拿到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法国科学院55万法郎的年薪,接受祖国召唤,在欧美封锁的环境下,为原子弹炼出了所需要的铀,成为新中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

郭永怀,化学物理系原主任,力学大师。1956年,郭永怀放弃康奈尔大学的优厚待遇,毅然返回祖国参与“两弹一星”研制。1968年的一天,为了核实一项重要数据,郭永怀在从青海返回到北京时不幸遭遇飞机失事。人们震惊地发现,他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几乎烧焦的两具遗体中夹着的珍贵绝密文件竟完好无损。

……

先生之志,吾辈永存。

为了强国使命,无论是在创建之初的北京,还是上世纪70年代南迁到合肥后,科大始终瞄准国家的现实需求和科技竞争力的长远战略,从“两弹一星”到“人才引进”,再到“创新型国家建设”,都超前部署,着眼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研究。

新世纪以来,科大科研成果再呈“加速”之势――

为实现清洁能源,刘万东教授在两年前率领团队建成了我国首台反场箍缩磁约束装置,探路稳定、可靠的核聚变能获得途径;

2015年中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安琪率队设计研发了卫星上关键载荷――BGO量能器,如同悟空的“火眼金睛”;

面对移动媒体语音的新形势,科大毕业生刘庆峰带领团队实现了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在国际上占领了中文智能语音技术的制高点……

时空穿越,一脉相承。

如今的科大,“千生一院士”,海外英才归国量不断攀升,是中国首个顶尖大学联盟C9高校成员之一,是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果数最多的高校;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等国家级科研机构。

“逐聚变能源美梦始于足下之足下,解等离子体朦胧终赖基础之基础”――这是刘万东教授为建成我国首台反场箍缩磁约束装置创作的一副对联,“核物理研究,是科大人的自豪底气,是不变的基因,但投进来就是一辈子,要一代人、两代人往下传,要有‘死士’精神,耐得住寂寞,抵得了诱惑。”

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

梅花,正是科大校徽的图样。坚韧不拔、为国立学,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科大人屡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因子,也是中国科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竭的动力源泉。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春节

不懂事的童年

一种令人不解的烦闷

小学生读书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