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铁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废铁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环保产业寒冬的是与非-【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8 14:28:56 阅读: 来源:废铁厂家

环保产业 “寒冬”的是与非

“治理污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不能等风盼雨,而是要主动出击,希望全社会一起努力,持续不懈地奋斗,来打赢这场攻坚战。”

浑浊不堪的空气很容易让人“恨”上一座城市,尤其是对于众多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的我国沿海特大型城市来说,环境问题不光困扰着在那里居住的人们,也阻碍着城市本身未来的发展。

另一方面,据相关部门统计,2013年当年,我国节能环保行业共披露融资案例29起,融资总额3.42亿,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大降29.3%和37.8%,均创5年以来新低。如果结合当下严重的污染现实,再细读这组数据,我们更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全民论环保、政策推环保的大背景下,环境产业反而遭到了资本市场的冷遇?下一步政策该把环保产业的未来引向何处?环保企业自身又该做些什么?

急需拓展的发展空间

“截至2014年4月,我国环保从业单位23万余家,从业人员193万余人”,这是环保部科技司副司长胥树凡在第七届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上向外界披露的最新数据,相对于中国环境的现状和中国环保产业所蕴藏的巨大商机,这一数字无疑难尽人意。

同样是在此次产业大会上,绝大多数行业专家却有不同看法,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环保产业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仍处在产业发展的中前期。中国环境投资联盟理事长王世汶就曾对外界表示,他相信环保产业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5-20%的高速增长;部分行业可能会更快,不仅在“十二五”的后两年会加速,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仍会持续。“大气污染治理、环境服务、污水治理和环境监测领域均已表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这其中,环境服务又以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王世汶说。

据了解,环境服务涵盖环境污染治理服务、环境监测服务等方面,属于新兴的环境行业类别。由于现有部门职能分割、管理体制束缚,以及环境执法不严、信息不透明、市场竞争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巨大的环境服务市场潜力并没有转化为现实需求市场,导致我国环境服务尚不能为环境治理转型提供强大支撑。对此,胥树凡透露,最近国务院将要发布《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未来环保部门也将为环保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各种环保服务业试点,鼓励环保服务业进入环保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又一次,中国以绝快的行政效率几乎紧跟住了行业发展的脚步,但诡吊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对于环保产业来说,政策的导向性无疑是其发展的基础,但为什么有了政策的支持环保产业仍旧踌躇不前?

“最深的感触还是发展空间不够,如果能管的、不能管的都管起来了,民营企业不会有积极性。”一位环保从业者曾这样对本刊记者说道。因此,把政策制定的着力点放在激发市场活力,拓展市场空间上才会显得非常重要。过去的十几年里,有太多打着环境保护旗号的大修大建,这既浪费了人力物力,也透支了社会的信任。事实上,在一些地方,曾有民营资本愿意进入环保产业,但又苦于找不到门路,而地方政府拥有大量污染治理设施却不愿意放手,产业的发展好像总是有数道玻璃门,封住了企业腾挪的空间??

中小板企业挑大梁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与这一规律相似,在市场经济下,资本的方向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产业的兴衰。2013年环保产业所遇到的资本寒冬一方面表现了行业的发展正在回归理性,一方面也说明了其未来更复杂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而在这场变局中,最直观的趋势要数创业板、中小板企业逐步成为上市公司参与并购的主角。

“随着今年经济增速的放缓,加上深化改革促使的市场化竞争导致原有市场利润率下降,传统企业可能因为缺乏创新和管理粗放而落后。与此同时,创业板、中小板聚集着众多中小市值民营企业,他们大多处于细分行业的某个领域,有着通过实施横向、纵向并购使产业链布局向上、下游扩展从而做大做强的迫切需求。可以说,收购兼并是中小市值上市公司发展成为新型蓝筹的加速器。”王世汶分析道。

通过此次发言,他还透露,第四次全国环保产业调查报告将于最近发布。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王世汶也对产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中国环保产业首先是污染责任的逼迫型产业。比如环境服务领域收入74%的份额来自污染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通俗地说,没有治污的责任和压力,就没有环保产业。”

他认为,环保产业同时还是传统企业依赖型产业。“排污企业很难专业地解决自己的污染问题,如果要切实承担责任,就需要环保产业,这样算下来,还有谁不需要呢?”虽然在开玩笑,不过王世汶显得非常乐观。

但当我们回到现实,数量多、规模小、目标不明确等不符合国家产业规划的特征仍然在产业中显著存在,一方面,这是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企业和政府的力气并没有总往一块儿使。虽然在市场监督层面,政府的调价必不可少,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以企业为主体。随着环保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主体地位必然会愈加明显,科技企业伴随着移动互联发展的事例已经告诉我们,无论是政府对于产业的调控,还是企业自身基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决心自觉建立产业生态,都需与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公司的发展定位紧密相连。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环保企业已开始通过自身努力,践行企业公民的责任,不论是打破固有的低成本分散经营模式,还是将注意力从短期利益转移到长期的、于国于民有利的行业,都是有益的尝试,环境问题既然来自于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也理应受到期待。

湘潭工作服定做

哈尔滨定做职业装

常德西装定制